在线炒股配资操作

股票实盘配资开户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资本市场改革系列报告(十六):美股上市企业回购发展有何特征

发布日期:2024-12-20 03:59    点击次数:58

股票实盘配资开户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资本市场改革系列报告(十六):美股上市企业回购发展有何特征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证券分析师

魏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3060001

张亚婕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7110001

]article_adlist-->

研究助理

蒋炯楠           一般证券从业资格编号

S1060522120026

摘要

平安观点:

美股回购特征:美股自2004年开始回购规模基本高于分红规模。1982年SEC颁布10b-18规则奠定美股回购“合理例外”的制度基础,直至本世纪开始放量并超越分红,2002-2023年,美股年度回购规模从1273亿美元增长至7952亿美元,CAGR达9.1%,占年末总市值比重平均约3%;同期分红占市值比重平均约2%。2023年,标普500回购规模占报告净利润约49%(回购支付率),高于分红的37%。结构上,美股回购集中度在大市值公司,科技/金融/可选消费回购规模居前。2023年,标普500回购规模占标普1500的90%,有77%的公司实施回购,标普500中回购规模前20家回购规模占比近五成;回购规模前四行业为信息技术/金融/通信/可选消费,占比25%/17%/16%/10%;近十余年,信息技术的回购规模长期领先,通信/金融行业回购规模占比提升,可选消费/医疗保健/必需消费的回购规模占比有所下滑,能源/工业/材料/公用事业长期稳定。驱动因素上,本世纪美股四轮回购潮伴随企业盈利增长或外部融资扩张。一是美股回购增速与盈利增速走势一致,回购增速拐点略滞后于利润增速拐点;二是企业在低息环境下倾向于通过外部债务融资充裕现金流进行杠杆回购,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的研究,过去十年低利率环境下,美股回购资金部分源于债务融资,比较典型的有2010-2015年、2021-2022年。个股层面也有“逆市”回购进行市值管理的动机,如2022年的谷歌和脸书。

美股回购市场表现:美股注销式回购带来增量流动性并提振股价和EPS,标普回购指数长期优于标普500指数。一是美股回购长期持续且往往会注销,带来增量资金的同时消除了市场对股份回购再出售的担忧,如2012-2023年苹果公司普通流通股从约260亿股下降至约150亿股;二是回购注销可以从分母端一定程度提振EPS,进而支撑股价。标普500回购指数具有长期超额收益(标普500中回购率最高的100只股票),2009-2023年,标普500回购指数、标普500、标普500高分红指数分别上涨606%、428%、210%。当然过度杠杆回购可能增加基本面脆弱性,由此推升的股价存在一定泡沫风险,如波音公司。

在询证函的回函中,控股股东联发集团有限公司表示:截至目前,本公司不存在涉及贵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在本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期间,本公司不存在买卖贵公司股票的情形。

A股回购特征:2018年受益政策放开逐步放量,央行回购增持再贷款+市值管理改革推进有望进一步打开空间。A股回购制度在2005年系统性规定;2018年《公司法》明确非减资回购的其他三种情形;相关规则设置最长3年持股期限;A股年回购规模从2018年以前不足100亿元增至近三年1000亿元左右,低于同期分红规模。2023年,A股回购支付率约1.7%,股利支付率为41%,全年回购规模占年末市值约0.1%。2018年至今,“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和“市值管理”的主动式回购预案数占比约两成、回购规模占比约五成;主动式回购且注销的规模占比仅18%;民企是回购主力;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等科技成长行业及制造业回购频繁,家用电器行业已完成回购规模较高。

回购会如何影响权益市场:过往A股大规模回购多发生在市场调整时期,回购预案对个股股价有事件效应的提振作用,主动式回购更明显。结合最新国内政策和美国经验,未来A股回购有望进一步发展,回购规模上行有望为权益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溢价。据证券日报,截至11/17,已有145家公司公告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支持;民企占比66%,国企占比26%;电力设备、医药生物、交通运输居多;多属于主要指数。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是政策主线,受益回购政策直接影响的破净央国企板块以及重要指数成份;二是市场主线,受益于经济转型及市场活跃度较高的新质生产力板块(科技+制造),特别是过往回购积极的相应民营中小企业。另外,红利策略仍有逢低布局的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

2024年9月24日,央行于国新办“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首次推出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规模分别为5000亿元和3000亿元。10月20日,23家首批获得回购增持贷款的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公告,新工具正式落地实施。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继续加大推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改革,9月24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增持/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加强市值管理;11月15日,《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正式文件落地。综合来看,央行货币政策新工具和资本市场改革方向均指向未来A股市场回购有望进一步发展。借鉴国际经验,美股市场回购发展相对成熟,是近十余年美股长牛的重要推动力,相关制度及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01

美股经验:回购规模巨大,助推市场长牛

1.1 总量特征:本世纪回购放量并超越分红,历年回购规模占市值约3%

198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 10b-18规则,正式奠定美股回购基础制度。上世纪50年代起,美股回购初步发展,但受制于内幕交易和股市操纵的监管限制,上市公司的回购积极性和规模较低。198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以下简称“SEC”)颁布10b-18规则,明确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合理例外情形和信息披露要求,为股票回购设置了“安全港”,正式奠定了美股回购“合理例外”的制度基础。据上交所研究,10b-18规则关于股票回购合理例外的界定主要关于以下几个方面:1)交易方式上,为避免公司委托多家证券商买回,制造交易热络的表象,回购交易如果由发行人主动提出则只能通过一个经纪商或者交易商进行;2)交易时间上,回购不能在交易日的开盘和收盘的半个小时内进行,引入日均交易量价值和可流通价值指标来测试确定何时回购方必须要暂时退出市场,避免扰乱市场;3)交易价格上,回购价格不超过当前的最高独立买价及本交易日内的最高独立买价之间的高者;4)交易量上,每日总共的买卖不超过该证券四周前平均日交易量的 25%。10b-18规则也对回购信息披露作出要求,包括回购日期、获批准的回购数量或金额、回购计划的终止日期、股票回购的总量、每股的平均购买价格、从事股票回购交易的经纪商、公开宣布回购计划中已经完成的回购总量、尚未进行回购的股票的最大数量。随后,美股回购制度在发展中逐步完善。2000年,SEC制定10b5-1交易规则,明确上市公司及董监高可以事先设置股票回购计划进行股票回购,以避免被指控为“内幕交易”。2003年,SEC进一步修订10b5-1交易规则,进一步完善回购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回购的透明度。

在10b-18规则的基础上,美股股票回购整体实施“库存股”制度,已回购股份不计入普通流通股。针对股票回购的会计处理,美国不同州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本质均属于“库存股”制度。据上交所研究,美国特拉华州直接采用“库存股”制度,根据《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规定,只要不损及资本,公司可以购买自身股份为库存股,该类股份无表决权或作为决定表决权的依据,不得用于盈余分配或再使用于取得自身股份;加州则将公司回购的股票都作为“已授权但尚未发行的股票”。会计处理上,上市公司回购所得股份均应确认为“库存股”科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备抵项,记录为股东权益的减少。因此,无论美股上市公司回购所得的股份无论是成为“库存股”或“已授权但尚未发行股份”,或被注销,均需要被排除在普通流通股以外,分母股本的减少进一步会带来EPS的提升。

伴随回购制度的完善,美股回购自2004年开始基本高于分红规模,成为美股上市公司股东回报的主要方式,历年回购规模占总市值比重平均约3%。相较于分红,回购具有一定避税(分红有股息税)、灵活调整的优势,使得部分上市公司逐步倾向于用回购进行利润分配。从规模来看,2002-2023年,美股年度回购规模从1273亿美元增长至7952亿美元,CAGR达9.1%,年度回购规模占年末总市值比重平均约3%;同期美股年度现金分红规模从1478亿美元增长至5882亿美元,CAGR为6.8%,年度现金分红规模占年末总市值比重平均约2%。从支付率来看,2023年,标普500指数回购规模占当期报告净利润比重约49%(回购支付率),现金分红规模占当期报告净利润比重约37%(股利支付率)。

1.2 结构特征:大公司回购规模达九成,科技/金融/可选消费回购规模居前

分市值来看,美股具有“赢家通吃”、集中度较高的特征,对应美股回购业主要由大市值公司贡献。根据标普官网,标普500、标普中盘400、标普小盘600指数共同构成标普1500指数,占美股超90%以上市值,可以作为美股大盘、中盘、小盘的代表指数。2023年,标普500、标普中盘400、标普小盘600指数回购规模分别为7952亿美元、587亿美元、268亿美元,分别占合计回购规模比重的90%、7%和3%,均占各自当年末总市值的2%;回购公司数分别为389家、292家、389家,分别占各自成分股数量77%、73%和65%。历史数据来看,2002-2023年,美股回购长期由标普500指数代表的大市值公司贡献,回购规模占比长期超九成。标普500指数内部的回购集中度也较高,2023年,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回购规模前20家的合计回购规模占标普500整体回购规模接近五成,其中,苹果公司的回购规模最高,占比标普500整体回购规模约一成。

分行业来看,美股的信息技术、金融、通信、可选消费行业的回购规模居前。近十余年,信息技术的回购规模长期领先,通信和金融行业回购规模提升较多,可选消费有所下滑。美股回购主要由科技板块贡献,金融和可选消费的回购规模也相对较高。2023年,标普500指数回购规模前四行业为信息技术、金融、通信、可选消费行业,分别占标普500整体回购规模的25%、17%、16%、10%。从变化来看,信息技术行业回购规模长期领先,回购规模占比稳定在25%-35%之间;通信和金融行业回购规模占比在2010年均不足10%,近十余年增长最为明显;可选消费行业回购规模占比在2010年达15%,至2023年下滑至10%。医疗保健和必需消费行业回购规模占比分别从2010年的15%和18%下降至8%和3%。另外,能源、工业、材料、公用事业等重资产行业的回购规模占比长期稳定在10%以下,更倾向于通过分红回报股东。

1.3 驱动因素:回购潮伴随盈利增长/外部融资,个股层面存在市值管理诉求

现金流充裕是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基础,复盘美股本世纪四轮回购潮,盈利增长和低息环境下的外部融资扩张是主要驱动。本世纪,美股共经历了四轮回购增长浪潮:2004-2007年、2010-2015年、2018-2019年和2021-2022年。盈利增长和外部融资扩张是美股回购潮形成的主要驱动。第一,企业盈利增长贡献更多的可分配利润,标普500指数的回购规模增速与营业利润增速走势高度一致,回购规模增速拐点略滞后于利润增拐点,也反映出美股回购是上市公司进行利润分配、回报股东的重要方式。第二,低息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通过外部债务融资充裕现金流,进而进行杠杆回购,比较典型的是2010-2015年、2021-2022年。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的研究,过去十年的低利率环境下,美股部分回购资金源于债务融资,即杠杆回购,但各方对于杠杆回购的规模数据未有一致测算,该研究引用摩根大通测算2018年美股杠杆回购占整体回购的 14%,是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占比,引用Yardeni测算2018年美股杠杆回购占比约56%。

分行业来看,近十余年,回购规模较高的可选消费、信息技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提升明显。

2004-2007年:企业盈利增长+次级贷提供超额流动性。该阶段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繁荣期,美股企业盈利快速增长,同时次级贷贡献较多超额流动性,推升上市公司回购规模快速扩张。2004年-2007年,标普500的回购规模从1975亿美元上升至5891亿美元。

2010-2015年:经济复苏下企业盈利增长+低息环境下企业债务融资扩张。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启宽松周期,实施零利率政策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四轮量化宽松跨越2008-2014年。全球其他地区也同步开启宽松周期,刺激经济复苏,企业盈利逐步修复。同时,低息环境下,相比起股权融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借款或举债获得外部融资,充裕自身现金流并实现规模扩展,杠杆回购也逐步增加。2009年-2015年,标普500的回购规模从1377亿美元上升至5722亿美元。

2018-2019年:特朗普税改推动海外留存利润回流。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通过《减税与就业法案》,对美国企业留存海外的利润进行一次性征税,鼓励美国企业将海外利润汇回美国。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企业共计汇回海外利润6649亿美元,较2017年的1551亿美元实现翻倍增长。海外利润汇回充裕企业现金流,标普500的回购规模从2017年的5194亿美元上升至2018-2019年年均的7676亿美元。

2021-2022年:疫后复苏下企业盈利增长+货币宽松下企业债务融资扩张。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经济增长受阻、企业盈利快速下滑。美联储加快降息,并配合大财政刺激,美股企业盈利自2021年起逐步修复,并大规模举债融资,进一步充裕企业现金流。期间,标普500的回购规模从2020年的5198亿美元上升至2021-2022年年均的9022亿美元。

个股层面,美股上市公司也有“逆市”回购进行市值管理的动机,通过回购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以稳定股价。2022年初,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俄乌冲突等宏观因素影响下,美股开启调整,2022年全年标普500下跌20%。在此环境下,谷歌业绩受广告业务拖累出现明显放缓,公司股价持续下跌,2022年全年谷歌股价下跌约40%;对此,谷歌自2022年中起“逆市”加码回购以稳定股价,2022-2023年,谷歌季度回购规模平均151亿美元,较2021年季度平均回购规模增长20%;2023年,谷歌的股价反弹,全年上涨58%(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24%)。类似的案例还有脸书,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脸书更名为“Meta”并押注“元宇宙”领域,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市场对其增长前景担忧升温,股价持续调整;在此情况下,脸书持续加大回购力度,2021年-2022年的回购规模较过往增长。

1.4 市场表现:回购注销长期提振股价,回购指数具有长期超额收益

整体而言,美股回购规模与指数走势长期同步上行,持续的注销式回购带来增量流动性、长期提振股价和EPS。近二十余年,标普500指数的回购规模与标普500指数的整体走势呈现同步上行趋势(除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具有较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从机制上看,美股回购具有长期持续的特点,且往往会直接进行“注销”,如苹果公司的普通股流通股股数从2012年末的约260亿股下降至2023年末的约150亿股。一方面,注销式回购直接为二级市场带来增量流动性,同时消除市场对上市公司再度出售已回购股票的担忧,对股价有提振推升作用。另一方面,回购股本注销后,分母端净资产的减少可以对EPS(每股收益)带来一定提振,进而进一步支撑股价,2009-2023年,标普500指数的EPS累计增长469.1%,高于同期利润增长的358.7%。

在此情况下,标普500回购指数长期跑赢标普500,即持续回购的一揽子标的较大盘具有长期超额收益。标普500回购指数由标普500成分股中回购率最高的100只股票构成(回购率为近四季度回购规模除以普通股总市值)。本世纪以来,标普500回购指数长期跑赢标普500指数,尤其是2009年以来,伴随回购规模的扩大,标普500回购指数的超额收益也在持续扩大,2009/1/1-2023/12/31,标普500回购指数、标普500、标普500高分红指数累计涨幅分别为606%、428%、210%(标普500高分红指数由标普500成分股中分红率最高的80只股票构成),尤其是2022年以来,回购规模放量进一步拉高标普500、标普500回购指数较标普500高分红指数的超额。回购推升EPS、进而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风险。在特殊风险时期,标普500回购指数的波动性和回撤大于标普500指数,如2007-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2020年初新冠疫情危机、2022年初美联储加息预期均引发市场对大规模回购持续性的担忧,并带来标普500回购指数更大的回撤。

个股层面来看,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投资机会还要进一步回归基本面,部分公司存在过度杠杆回购的估值泡沫风险。苹果和波音均是美股近十余年持续实施大规模回购的公司,并在2009-2019年长期推升股价上涨。进一步比较来看,苹果公司的基本面更为稳健、成长性更优,回购资金大多源于经营利润的再分配,外部债务融资仅作为补充。波音公司则更多通过举债加杠杆进行回购,导致公司净资产从2017年开始转为负值,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于100%,增加了公司基本面的脆弱性。因此,在面临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冲击、2022年美联储开启加息等因素时,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明显差异,2020-2023年,苹果公司的股价上涨169%,波音公司的股价下跌20%。

02

A股市场:新政策鼓励回购,打开向上空间

2.1 总量特征:2018年政策完善支持回购

2005年,A股回购制度系统性规定,随后经过多次修订完善。其中,2018年的《公司法》正式明确非减资回购的其他三种情形,A股回购自此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2005年6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系统性规范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的行为,将股票回购仅限于“上市公司为减少注册资本而购买本公司社会公众股份并依法予以注销的行为”。

2013年4月,上交所《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业务指引(2013年修订)》,鼓励符合七种情形之一的公司回购股:1)股价持续低于每股净资产的;2)经营性现金流量持续为正,或有大量闲置资金的;3)资产负债率大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4)因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存在未弥补亏损,而长期无法向股东进行现金分红的;5)具有分红能力但现金分红水平较低的;6)发行的A股、B股或H股股票市场定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某类股票股价偏低,未能合理反映公司价值的;7)为适应证券市场发展变化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需要而认定的其他情形。

201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司法》修改的决定,新增了三种非减资的回购情形:“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将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而必须回购”。同年11月,证监会按照《公司法》新规同步修订《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规则》,完善三种非减资的回购情形的具体规定,在持股期限上,“为减少注册资本”的股票回购,应当在回购之日起十日内注销;为“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转化为可转债”“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而必须回购”,公司合计持有本公司股份数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总额的10%,并在三年内按照依法披露的用途进行转让,未按照依法披露的用途进行转让的,应当在三年期限届满前注销。

2022年10月,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规则》部分条款进行修订,放宽部分回购规则限制,包括“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而必须回购”的回购触发条件、实施条件,缩短回购和增持的窗口期等。

2023年12月,证监会再度对《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规则》部分条款进行修订,包括:放宽并增设一项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而回购股份的条件,取消禁止回购窗口期的规定,适度放宽上市公司回购基本条件,优化回购交易申报的禁止性规定;鼓励上市公司形成实施回购的机制性安排,明确触及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情形时的董事会义务等。

数据上看,A股回购规模自2018年以来逐步放量,历年回购规模占市值不足0.1%,较美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伴随政策的完善,A股年度回购规模由2018年以前的不足100亿元发展至近三年年均约1000亿元左右。2023年,A股回购规模为885亿元,占2023年末总市值比重约0.1%,回购支付率(全年回购规模/全年净利润)约1.7%。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股东回报意识不断增强之下,A股历年现金分红规模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2.2万亿元,股利支付率(全年现金分红规模/全年净利润)从31%提升至41%。整体而言,与A股现金分红、美股回购相比,A股回购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2.2 结构特征:科技/制造业回购更为积极

2018年至今,A股回购主要为了“股权激励注销”、“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主动回购注销的规模占比不足两成。Wind数据库按照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目的将股票回购分为:1)市值管理;2)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3)股权激励注销;4)盈利补偿;5)其他。2018年至今(截至2024/10/31),A股已完成回购的预案数达9956项,已完成回购规模约6314亿元(以首次公布完成日计)。其中,“股权激励注销”和“盈利补偿”属于被动式回购,均为以确定价格对特定对象实施的“定向回购”,合计回购预案数占比近七成,但已完成回购规模占比不足一成;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和“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属于主动式回购,合计回购预案数占比约两成,已完成回购规模占比约五成;主动式回购且注销的规模占比仅18%。“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的回购可以保留最长三年持股期限,即完成回购后可在三年内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若期限内未实施则需注销;“市值管理”的回购主要是为了稳定股价,大多在回购后会直接注销。

分市值来看,A股500亿元以下公司的回购积极性较高,回购规模占比超六成。2018年至今,A股500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的预案数占全部A股的回购预案数比重超九成、已完成回购规模占比超六成;1000亿元以上的大市值企业回购预案数仅占比4%,但回购规模占比近三成。

分公司属性,民营企业是A股回购的主力军。2018年至今,A股民营企业的回购预案数占全部A股的回购预案数比重超七成、已完成回购规模占比达六成;国有企业的回购预案数占比约16%、已完成回购规模占比约19%。

分行业来看,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等科技成长行业以及制造业回购频繁,家用电器行业已完成回购规模较高。2018年至今,A股已完成回购预案数前三的行业为: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合计预案数占比三成,合计回购规模占比约25%;随后是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合计预案数占比17%,合计回购规模占比约11%。另外,家用电器的回购预案数虽少于科技板块和制造业,但已完成回购规模最高,2018年至今已完成回购规模达710亿元,占比达11%。

2.3 市场展望:再贷款+市值管理双重支持,关注央国企/主要指数/新质生产力

2024年9月24日以来,一系列稳市场政策密集出台,央行新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已经落地,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市值管理改革。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举行“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央行于会上宣布创新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规模分别为5000亿元和3000亿元;证监会则表示加大推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改革,当日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增持/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加强市值管理,特别规定主要指数成份股和长期破净股的市值管理要求。随后,证监会于11月15日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正式文件,相较于如征求意见稿有部分调整,包括特殊要求中增加中证A500和创业板中盘200指数成分股、适度放宽长期破净公司估值提升计划的相关要求、对上市公司明确股份回购安排由“应当”调整为“鼓励”、增加上市公司股价异动处理的灵活性等。10月20日,23家首批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支持的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公告,新政顺利落地。据证券日报统计,截至11月17日,A股已有145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的融资支持,并披露相关回购增持计划,贷款金额上限合计341.06亿元,仅占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3000亿元规模的11%;其中,有31家上市公司股息率超过3%;市值超过百亿元的有74家,占比51%,超千亿元的有6家;民企有95家,占比66%,国有企业有37家,占比26%;行业上,电力设备、医药生物、交通运输行业的公司较多,分别为17家、15家和14家;多数属于主要指数。

历史市场表现来看,A股回购具有一定“逆周期”特征,回购规模与大盘走势存在一定负相关性;回购预案对个股股价有短期一定提振作用。2018年以来,监管层对回购政策的宽松优化以及上市公司回购规模开始扩张,往往发生在市场调整压力较大时期,如2018年底、2022年底、2023年底。个股来看,回购预案日后5日、30日、90日,个股股价平均上涨1.3%、1.9%、4.4%,其中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和“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属于主动式回购对股价的短期提振作用更明显。

综合来看,本轮稳市场政策重点在于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支持,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回购增持是其中重要的渠道之一,叠加资本市场市值管理改革深化推进,未来A股回购有望进一步发展,回购规模上行有望为权益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溢价。

结构上,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是政策主线,受益回购政策直接影响的破净央国企板块以及重要指数成份;二是市场主线,受益于经济转型以及市场活跃度较高的新质生产力板块(科技+制造),特别是过往回购积极的相应民营中小企业。另外,红利策略仍有逢低布局的配置价值。

03

风险提示

1、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改革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实施与推广进度都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2、 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倘若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国内市场需求相应承压带来上市公司企业盈利大幅下滑以及相应信用市场违约冲击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拖累相关板块的投资与发展。

3、 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如果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可能会影响全球资金的资产配置,外资流入A股市场的节奏也将受到影响。

评级说明及声明

股票投资评级:

强烈推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表现20%以上)

推     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表现10%至20%之间)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相对市场表现在±10%之间)

回     避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市场表现10%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

强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市场表现5%以上)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相对市场表现在±5%之间)

弱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市场表现5%以上)

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

负责撰写此报告的分析师(一人或多人)就本研究报告确认: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公司研究报告是针对与公司签署服务协议的签约客户的专属研究产品,为该类客户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辅助和参考,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均有严格约定。本公司研究报告仅提供给上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发布。未经书面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将采取维权措施追究其侵权责任。

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无时不在的市场。您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存在赢利的可能,也存在亏损的风险。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

此报告旨为发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证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未经平安证券事先书面明文批准,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及其复印本予任何其他人。

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平安证券认为可靠,但平安证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观点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报告内容仅供参考。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而负上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并不能仅依靠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

平安证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及该等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此报告所指的证券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为免生疑问,此报告所载观点并不代表平安证券的立场。

平安证券在法律许可(金麒麟分析师)的情况下可能参与此报告所提及的发行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投资其发行的证券。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近期重点研究报告

]article_adlist-->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拆解债市跨年的日历效应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储能全景图2024(下)户储工商储篇:新兴市场崛起,小储千帆竞发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平安观大选系列(十) 解构特朗普政府:从政策到内阁,本轮“政治周期”将如何影响大类资产?(上篇)

【平安证券】银行行业深度报告-消费金融专题系列(二):线上模式:从获客和风控看互金平台入局策略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量化行业比较系列报告之一:基于资本开支周期的PB-ROE模型在行业比较运用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大选观战指南——全面解析两党票仓分布、变数与关键时点, 总统大选+国会选举“赛点时刻”的应对策略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储能全景图2024(上)大储篇:大储扬帆出海,市场多点开花

【平安证券】医药行业深度报告:原料药供需关系持续改善,制剂一体化贡献长期增量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平安观大选(七):本轮“特朗普交易2.2版本”的应对策略

【平安证券】社会服务行业深度报告--美丽消费专题:从海外三大美妆集团中报看大众国货β机会

【平安证券】前瞻性产业研究行业深度报告--养老保险体系研究(四)中国补充养老险:企职业年金的历史、现状与挑战

【平安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深度报告:证券业供给侧优化加速,关注券商整合机遇与效果

【平安证券】有色与新材料行业深度报告--煤企深度剖析系列(二): 降价期间的煤企经营韧性对比研究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权益基金风格策略系列报告之十:重点配置出海主题的基金筛选与风格分析

【平安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深度报告:养老产业现状研究专题(三):养老照护服务重在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平安证券】医药行业深度报告:BTK抑制剂问世开启靶向治疗,新型疗法突破耐药难题

【平安证券】资本市场改革系列报告(十五):加大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值管理改革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比较研究系列——智驾分水岭已至

【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宏观经济-四问人民币升值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A股市场资金研究系列(三):中长期资金的资产配置有何历史特征?

【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国内宏观:还有哪些增量政策可以期待

【平安证券】银行行业深度报告:存量按揭调降靴子落地,多措并举缓释负债压力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美联储那些事儿-历史降息周期复盘:美联储决策与美债表现

【平安证券】基金行业深度报告-衍生品应用观察系列报告之一:纯债基金应用国债期货的风格特征拆解

【平安证券】建材-玻纤行业深度报告:竞争格局优异,价格底部回升

【平安证券】食品饮料行业深度报告--中秋白酒渠道反馈:整体平淡,延续分化

【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海外宏观-美联储历次开启降息:经济与资产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量化资产配置系列报告之十一:风格因子配置择时框架与基金优选

【平安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地产杂谈系列之五十九:供需框架下楼市趋势探讨

【平安证券】食品饮料行业深度报告-餐饮行业研究系列报告二:茶饮出海篇 国内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成“第二增长曲线”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有色与新材料*煤企深度剖析系列(一): 从弹性和粘性对比煤企投资价值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非银行金融*养老产业现状研究专题(二):养老服务迈向多元,养老用品日趋丰富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债市筑基笔记之二——资金面分析框架

【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国内宏观*中国物价运行:特征与趋向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前瞻性产业研究*银发经济系列(三)日本镜鉴: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产业发展经验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前瞻性产业研究*养老保险体系研究(三)中国基本养老险:制度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银行*消费金融专题系列(一):于无色处见繁花,细分赛道大浪淘沙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红利策略基金的风格细分与比较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光储逆变器出海机遇全景解读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资本市场改革系列报告(十四):资本市场服务产业转型政策方向:科技培育+并购重组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债市筑基笔记之一:如何拆解CPI和PPI的细分结构?

【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宏观经济*中国出口:高压之下辟新局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电子*AI系列深度报告(五)AI手机:AI发展重心逐步向端侧转移,苹果有望开启AI手机换机浪潮

【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海外宏观*哈里斯:竞选优势、政策雏形与交易线索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食品饮料*海外酒类研究系列报告(一):人口篇:从美日到中国的映射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权益基金风格策略系列报告之八:相比沪深300高胜率的基金筛选与风格比较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非银行金融*养老产业现状研究专题(一):养老金融业蓬勃发展

【平安证券】AI系列深度报告(三):政策与技术螺旋前进,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闭环雏形已现

]article_adlist-->

(转自:平安研究)股票实盘配资开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